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着力推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在六届教代会和七届工代会五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院长 周健儿
2009年3月6日
各位代表:
我受学校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大会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二○○八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以五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有力提升了学校社会影响力
1.隆重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
在我校建校五十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等领导为我校题词,国家教育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4个部门向我校发来了贺信。10月29日,我校隆重举行了建校50周年庆典大会、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以五十周年校庆为契机,我校凝练了富有特色的校训“崇德尚学、陶冶成器”,注册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已收到校友捐款708.3万元,加上校友捐赠的作品,总资超过1000万元,成为江西省高校最大的教育基金会;对校内道路、广场、湖泊等进行了命名,并安装了标牌;编印出版了《校史》、《岁月如歌》和《校友风采录》,设立了校史馆,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和学校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力。
2.成功举办中美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
10月27日-31日,我校与美国陶艺教育委员会、西弗吉尼亚大学共同举办了2008“共同的旅程—中美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美国陶艺教育委员会、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法国利摩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韩国窑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7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为推进我校学术研究、弘扬中华陶瓷文化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交流领域。
3.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我校继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应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邀请,我校出席了第40届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年会并发表演讲。在美国驻华新使馆在北京落成之际,我校与美国国务院、西弗吉尼亚大学合作创作了4个“行碗”;秦锡麟等三位教授的陶艺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11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我校在四川成都举办了校友、师生作品展,该展览将成为国家文化部两年一度的双年展。此外,我校教师获全国传统工艺美术展金奖、银奖各1项。
我校与法国利摩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韩国窑业技术院、香港理工大学等签订合作交流协议,2名教师赴欧洲膜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37名师生赴韩国修学旅行。获得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资金20万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根廷国立美术学院等60多个代表团先后莅临我校访问、交流。留学生教育继续加强,新招美国、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各类留学生、进修生101名,其中长期留学生33名。
(二)以申博、申大为重点,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创作,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1.强化学科引领作用,申博立项工作扎实推进
暑期,我校在婺源召开了第六期中层干部研讨会,重点对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引领作用。同时,我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分工负责”的策略,精心组织了申报单位简况表、建设规划等申报立项材料准备工作,切实加强与省委、省政府、国务院学位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省教育厅和省学位办的沟通,学科建设和申博立项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批示。
2.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我校科研创新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其中“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我校的科研创新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此外,我校还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3.积极鼓励创新,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校通过继续完善分配制度,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共获得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34项、市厅级项目132项,获得重大横向项目46项,纵横向科研经费达5187.73万元。《我国陶瓷产业专利战略研究》、《中亚国际陶瓷产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等20余个项目顺利通过鉴定、验收。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62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42篇,SCI、EI等收录62篇;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2项,并组织12项专利技术参加了中国专利成就展和江西省科技创新展。我校被评为“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2人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
4.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人才强校战略成效显著
围绕学科建设,我校继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博士、硕士39人,73名送出培养的教师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使专任教师硕博比达到73.4%。围绕三大特色学科群的建设,我校积极打造了20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陶瓷材料与装备技术”团队被评为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先进陶瓷材料”团队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此外,我校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和推荐工作继续加强,1人成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2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得省政府特殊津贴,14人被评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 20人被评为“省高校骨干教师”,1人成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学术骨干”,2人成为省高校教学名师。
5.申请更名大学工作有序进行
我校高度重视申请更名大学工作,在认真准备申报材料的同时,学校领导多次向国家教育部、省政府及省教育厅请示汇报,教育部、省政府及省教育厅领导表示将全力支持我校申请更名大学工作,一年来的申大工作为我校2009年更名大学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1.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我校继续大力实施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雕塑、工业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成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团队、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为江西省教学团队;陶瓷艺术实验中心成为江西省第四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此外,我校积极开展了教学名师评选、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考试质量评价等教学质量年系列活动,10名基础课教师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以规范管理为契机,严格考试程序,规范考试流程,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机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网络,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有效开展
我校46个项目获得学校教改立项,12个项目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计划”支持,并成功获得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2项、一般项目24项,为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此外,国家教学改革项目《教育部理工科专业规范的研究与实践》结题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3.专业建设与改革扎实推进
我校积极构建结构完整、特色鲜明、协调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经教育部批准,新增了“绘画”、“包装工程”、“物流管理”三个本科新专业。对17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完成了无机材料测试技术和陶瓷造型2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切实加强教材建设立项管理,9种“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稳步推进,15种教材成为学校规划教材。
4.招生就业工作卓有成效
我校2008年共招本专科新生4559名,其中校本部3253人、科技艺术学院1306人,全日制学生人数达到16000余人。同时,我校通过健全完善就业体制和就业网络,拓宽就业渠道,使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其中研究生就业率名列全省高校第三,本科生年底就业率名列全省高校第一。
5.研究生创新工程积极推进
我校2008年共招收了全日制研究生186人、在职研究生57人,各类研究生达622人。我校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督查与评价体系。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三助”工程,举办了研究生学术文化节,选拔了4名研究生赴韩国和法国进行交流学习。
6.科技艺术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我校认真按照教育部26号文件精神,继续从政策与经费、人员师资、招生指标、教学设施等各方面,对科技艺术学院发展给予倾斜和扶持。科技艺术学院积极探索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32项,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名列第二。
7.成人教育稳步发展
我校积极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规模以上陶瓷企业、景德镇市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共招收学历和非学历成人教育学生401人,学生总数达到1386人。
(四)积极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走产学研之路,社会贡献率大力提升
1.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我校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研究领域为材料学;材料学学科成功申报省教育厅“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每年获得建设经费50万元。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评为优秀,并成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博士后工作站建设进一步加强,并已正式挂牌;华夏建陶研发中心一举成为广东省六大创新联盟、基地成员单位。《陶瓷学报》和《中国陶瓷》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进一步确立了我校在陶瓷行业的学术龙头地位。
2.产学研结合成效明显
针对江西经济振兴和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校依托人才智力优势,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结合,与金意陶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江西环球陶瓷有限公司、湖南仙凤瓷业有限公司的产品进行了技术改进。先后为广东佛山、陕西宝鸡、湖北蕲春、黄梅、新疆伊宁、江西高安、瑞昌、广昌等进行陶瓷产业化基地论证与规划。此外,我校与景德镇、九江、高安等江西省产瓷区合作,建立了“江西省陶瓷产业创新联盟”,并正在联合有关高校建立“全国陶瓷产业创新联盟”。
3.校产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校以超耐热陶瓷科技成果入股的方式,与江西省康舒陶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景德镇康大陶瓷有限公司”,在景德镇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生产超耐热陶瓷,总投资3000万元,一期工程年产150万件超耐热陶瓷,产值可达6000-7500万元。同时,我校还与景德镇市锦程硅酸盐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无公害熔剂”技术进行产业化生产。
我校陶研所立足行业科技进步,围绕科技创新基地和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制订和修订了8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积极开展对全国陶瓷产品及其原材料质量监督抽查与委托检测服务,全所经济收入达2600多万元。
(五)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为目标,“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效明显
1.“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效明显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办学治校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规范管理年”活动,修订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编印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广大师生对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满意率高。为此,我校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集体”。
2.财务和收费管理严格规范
面对基建工程款、银行贷款本息支付的巨大压力,我校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加强对资金投入的科学论证,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规避了财务风险;严格执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规范了内部收费项目和金额。此外,我校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获得财政部共建基金、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专项补助1500万元。
3.监察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我校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规范了广大干部的从政行为。努力化解矛盾,制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对较大项目采取交叉审计和复审的决算审计办法,对2.6亿元的基建、维修等50余项工程项目进行了决算审计,审减金额2572万元。完善了物资、设备、教材图书招标、采购以及科研项目、经费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对收费、基建、采购、后勤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维护了师生的切身利益。
(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1.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
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评选了“十佳先进班集体(团支部)”,1018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王迎辉同学荣获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此外,我校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北京闵龙陶瓷总部基地在我校设立了“闽龙奖学金”100万元,分10年颁发;景德镇“昌南道友”协会在我校设立“昌南道友”奖学金20万元。
2.科技文化活动成绩突出
我校坚持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着力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学校再次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5支实践队被评为省优秀社会实践队,8人被评为先进个人。我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英语竞赛等活动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三等奖30项;在全国环保公益招贴画设计大赛、“潘天寿设计艺术奖”文具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1项;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暨第25届大学生运动会选拔赛中取得4项第五名的优异成绩,在全省高校篮球比赛中获得本科组第五名和三人对抗赛亚军的佳绩。
3.贫困学生扶持力度切实加强
我校进一步完善了“奖、贷、助、勤、补”五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为2213名学生建立了贫困生档案,2582名学生分别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627.1万元,154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87万元;为学生发放勤工助学资金62.8万元,为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发放特殊补助和学费减免5.5万元;为40名特困学生争取了每人5000元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
4.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我校通过建立“工作、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选送了12名辅导员参加全国、全省工作培训和挂职锻炼,推进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逐步建设了政治好、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选聘了256名学生担任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的学生助理,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七)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1.建设和谐文明校园成效显著
我校围绕和谐校园建设,积极建设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提高了师生文明素养,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继续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帮建、中小学对口帮扶以及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此外,我校通过完善安全稳定工作预案和应急措施,健全学生信息畅通机制,建设监控技防系统,提高了应对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对在校学生中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惑、就业困难等困难群体的支持、帮扶力度,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保证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我校在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基础上,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力推进
我校注重发挥教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切实抓好民主评议干部和校务公开工作,使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第六届教代会、七届工代会四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4件,整理为47件,目前提案落实率达94%,其余因各种原因暂未能落实的也都进行了解释说明。
3.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我校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增固定资产1205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40万元、行政设备192万元;新增图书5万册,图书资料达102.8万册,生均图书82.27册。露天游泳馆已正式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了艺术实验楼和16#学生公寓;继续推进绿化、美化工作,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和谐。
4.师生身心健康得到切实保障
我校围绕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坚持实施送温暖工程,“爱心接力”助学基金总额达98.5万元。扎实开展了每年一度的教工健康体检,并为在职女职工购买了幸福险。此外,我校继续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超过99%;积极举办心理健康周、心理学专业讲座、学生心理训练营等活动,确保了学生身心健康。
5.后勤保障工作大力加强
我校与景德镇市社保局签订协议,7月1日开始全体教职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既保障了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为学校减轻了负担。通过大力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管理,切实加强对食堂的监管,做到了学生食堂的饭菜价格、质量、数量的“三个稳定”。我校在专项维修工程、交通运营费、水电费等方面加强管理,生均水电费净支出同比下降6%,减轻了学校财务负担,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节约型校园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八)主要经验和体会
一年来我校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回顾一年来工作,我们有以下四个方面经验和体会:
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校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与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建设道路,走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率、国内外影响力迅速提升。
2.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发扬奉献精神。在我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各级领导干部紧紧围绕学校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中心工作,明确分工、狠抓落实,勤政廉政、勤俭办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行政执行力;广大教职员工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先,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确保了学校各项重大任务圆满完成。
3.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行政效能。我校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先导,积极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扎实推进干部制度、人事分配、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构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机关行政效能得到提高,师德师风、校风学风、机关作风得到改善。
4.必须汇聚力量,发挥团队的作用。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必须汇聚力量,积极发挥团队的作用。一年来,在学校申博、申大、五十周年校庆、中美陶瓷艺术研讨会、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等中心工作中,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为学校今后的改革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广大师生精神饱满,锐意进取,表现出了良好的大局观念、团结意识和实干作风,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在我校发展的主流进程中,办学经费紧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水平人才欠缺、尖端科技项目不足、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学风不浓厚、学术风气浮躁以及为江西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日渐显露。以上问题和不足,学校将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二○○九年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2009年,是我校全面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我校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育人为中心,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创新、开放发展”五大工程建设,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率,积极申建大学,加强素质教育,深化内部改革,培育大学精神,为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重点建设五大工程,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率
1.学科建设工程
全力以赴做好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力争办学层次实现新突破。积极做好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力争新增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投入2000万元,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整合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机械、经济与管理等三大学科群,重点加大2个申博学科点、2个支撑学科点的建设力度。
围绕三大特色学科群,加强20个学科方向及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抓好这些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学术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制订并完善学科激励和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把握方向、宏观规划、战略设计、全面协调方面起主导作用,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内涵的深刻转变和大幅提升。
坚持以课题推动学科建设的方针,围绕学科建设目标、瞄准重大科研课题,组织大团队作战,产生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探索建立学科创新机制,推动学科发展再上新水平。
2.人才兴校工程
按照学科发展规划和需要,以陶瓷为特色,以培养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具有稳定学科方向与团队为基础,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在现有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基础上,力争培养1-2个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大师级人物。探索建立团队运行、考核、评价的相关制度,打造好现有的20个学科团队,力争3-5个成为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方向稳定、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术创新团队,力争再申报一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继续做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和推荐工作。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认真规划好学科领域、方向和岗位,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创业引进、智力引进等灵活多样的引进方式,对重要科研平台和基地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招生、项目经费配套和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院校和学术机构进行研修培训、攻读学位,教师硕博比例达到80%。
优化学术管理机制,建立以学术贡献为主要依据的资源分配机制和面向结果的问效机制,营造竞争向上、激励创新的学术环境;完善科研奖励政策,对取得具有标志性或有重大影响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行重奖。
3.质量立校工程
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意识、质量意识、教学科研互相促进意识,抓好重点专业领域——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学团队“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召开教学工作大会,扎实做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迎检工作:投入70万元,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做好 “光伏材料”、“文化创意”等新专业的论证和申报工作,同时在特色上狠下功夫,力争新增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加强对绘画、包装工程和物流管理三个新办专业的评估和指导工作;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力争5-10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准立项,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取得新突破,同时推出“100门素质选修课”,注重知识交叉、渗透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大特色教材建设力度,重点抓好9种“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切实抓好省级、校级教学团队的建设,积极组织申报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继续开展“省级、校级教学名师精彩一课”的名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教学质量奖”评选工作,表彰和奖励在教学第一线取得显著成绩的专职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学校、院(系)两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定期公布制度,以教师教学工作环节为重点,严格执行本科教学规范;继续实施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评教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切实推进“面向行业的艺与工结合的高层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项目实施。按照新版培养计划,组织完成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编撰工作。认真做好国家级教改项目“地方工科院校行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结题工作。
狠抓重点实验室和示范实验队伍建设,组织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实施“100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计划”,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投入教学设备费800万元,加强实验室尤其是高水平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完成艺术实验大楼建设。投入350万元加强图书资料建设。
4.科研创新工程
积极参与“高校科技创新工程”,着重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横向科研几大领域合理部署,挖掘潜力,整合优势,创造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增强科技创新力。进一步优化成果申报工作,大力提升我校专家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和在重要学术组织、咨询组织担任职务的竞争力,力争获得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50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100项,申请各类专利20-30项,全校公开发表论文1000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达到100篇以上,科研经费在2008年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现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夏建陶研发中心”“轻工业陶研所”等学术平台为依托,构筑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集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研究与产业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平台体系,并充分发挥其研发优势、人才优势及孵化器功能,紧紧抓住陶瓷产业大提升和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强技术力量与服务项目的组织与配套,通过产学研联盟等形式,全方位支撑江西省陶瓷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并完善重大横向科研成果的培育转化机制,在人员编制、职务聘任、工资晋升和提拔任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组织若干面向行业需求的重大、重点产学研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增强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力争再创办1-2个以我校技术成果入股的产学研合作企业。进一步在陶瓷业发达地区增建研发中心或社会服务中心,积极构建全国陶瓷产业创新联盟。陶研所要继续加快改革、发展、融入的步伐,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建成集科技研发平台、孵化平台、创业平台和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产业基地及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
与此同时,加大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陶瓷设计艺术中心、中国陶瓷产业经济研究所和轻工业陶研所陶瓷艺术中心等建设与升格步伐,并充分发挥文化研究、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人才智力优势,通过外联内引,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陶瓷产业的有机对接,进一步打造和延伸陶瓷文化产业链条,促进陶瓷产业升级换代,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继续加强《中国陶瓷》《中国陶瓷工业》《陶瓷学报》等学术期刊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确保在陶瓷行业的学术龙头地位。
5.开放发展工程
全力做好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承办好“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积极筹备“亚洲陶瓷国际研讨会”、“国际古陶瓷科学研讨会”以及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举办的“中英陶瓷艺术展”,大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培养国际交流人才,积极谋划层次更深、领域更广、影响更强、效果更优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做好与法国里摩日艺术学院、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韩国窑业技术院等国外院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及访问学者项目。继续加强与法国欧洲膜技术研究所、美国纽约州立陶瓷工程中心、日本科技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聘请1-2名外国高水平专家来院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沟通联系,力争选送1-2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做访问学者。继续深化与美国阿尔佛雷德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芬兰赫尔辛基设计艺术大学、韩国圆光大学等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二)稳步提升发展规模和办学层次,努力推进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1.全力以赴做好申建大学工作
申请更名大学工作领导小组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省政府和各产瓷区政府、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进程,各部门、各院系要协同申大办做好向国家和江西省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大学的材料准备工作,迎接教育部和省政府高校设置评议专家组评估考察,确保申请更名大学工作取得成功。
2.稳步扩大办学规模
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招生政策,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加强生源基地建设,稳定并提高生源质量,力争在2010年前面向全国建立5-8个美术生源基地。招收全日制本专科学生5200-5500名,使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7000名左右(其中科技艺术学院完成1500-1700名招生计划,在校生达到5000名);招收各类研究生250名(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20名、在职研究生30名)。
3.全面提升和发展研究生教育
大力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研究生创新工程和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工程,着力抓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示范性硕士点和导师队伍建设,把科研能力与水平作为选聘研究生导师的最重要指标,组织开展优秀硕导评选工作;实行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学科实际,推动学科交叉培养,推行导师组制度,以科研项目带动研究生培养,加强研究生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继续实施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工程,全面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加快科技艺术学院发展
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从政策与经费、师资、招生指标、教学设施等各方面对科技艺术学院进行大力倾斜和扶持,加快科技艺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步伐。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26号令精神,努力加强专业、师资、实验室等教学建设,启动首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组织开展“迎评促建”自评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制定改进措施,狠抓落实,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有序的发展。
5.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建立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加强对贫困毕业生和求职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发动全体教职人员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确保2009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进入全省高校前列,并实现学生就业层次的提升和就业区域的合理化分布。
6.加强留学生教育
继续做好与美国西佛吉尼亚大学、芬兰赫尔辛基设计艺术大学、韩国圆光大学和法国里摩日艺术学院等学校的交换项目,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互派学生的参与面和覆盖面,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依托中国陶艺夏季进修学院、国际陶艺家工作室和三宝陶艺村等平台,优化留学生教育的层次和结构,力争招收长期生80-100人、短期生100-120人。
7.积极拓宽成人教育
计划实现成教收入280万元,力争突破300万元。学历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人,其中脱产进修60人,力争达到100人。在保障发展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思路,加快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提升非学历教育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突出专业特色,积极做好职业培训、岗位技能培训、课程进修等社会服务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达到500人,积极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三)加强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深入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典型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等活动,研究修订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高度关注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加强”求真网”建设,扩展网络评论员队伍,普及辅导员博客,引领学校网络文化。加强并完善成人教育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与创新。
2.大力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以“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和金秋社团文化节为切入点,推进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和品位;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和影响力;认真做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高水平的科技竞赛活动,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我院学生成为底蕴厚实、积极向上、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群体。
3.加强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管理
坚持经济资助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扎实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大学生综合测评和国家“两奖一助”、校级奖学金的评定、发放工作;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大力践行“崇德尚学、陶冶成器”校训精神,把学风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和发展之基;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
4.全面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好、业务强、作风正的学生工作队伍。要坚持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值班制度,建立班主任联系指导学生制度,健全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涵盖人员选拔、培训、考评、激励等内容的科学有效的队伍管理办法,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四)深化管理体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1.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开展“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平稳推进机构改革,对机关和院(系)进行适度调整,对机关职能进行强化,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执行力。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科学界定学校和院(系)的管理职能,简政放权,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充分发挥院(系)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目标考核,建立“十一五”规划实施和检查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接受教代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果,组织力量修订和完善现行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工作流程以及各项管理措施,整理出台新的《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深入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各院(系)全面推行二级教代会制度和院(系)务公开制度。
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加强调研,积极稳妥开展全校机构定编和全员定岗定责工作,明确任务,细化责任,提高效率;总结“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实施经验,开展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不断完善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财务、审计和基建工作
着力拓宽筹资渠道,努力争取部、省专项资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费及时缴纳。加强与银行的协调、沟通,在不增加贷款的情况下,实现转贷。在保证刚性支出和“申博、申大”等重点资金的基础上,从紧预算,严格控制支出,从而化解今年偿还本息和工程款的财务风险。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校财经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加大审计工作力度,重点加强新校区建设决算审计,保证学院安全稳定,认真做好财务收支、工程项目、任期经济责任和合同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在防范风险、维护合法权益、确保资金安全、规范管理和增效节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时保质完成新校区艺术实验大楼、16#学生宿舍楼建设,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论证咨询博士周转房的建设,落实湘湖校区三期用地相关手续及费用支付。
4.加强资产管理工作
改革完善资产管理体系,探索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益;探索建立资产盘查、清查的长效机制;严格采购立项论证,完善设备物资采购和房屋基础设施修缮等招标办法,有效避免闲置投资和重复投资;进一步提高设备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度,对重点投入购置的设备进行跟踪调查;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高图书、档案资源的使用效益;大力加强对水电和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的使用与管理,挖掘各种资源的使用潜力,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师生员工的节约意识。
(五)增强师生凝聚力,努力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
1.着力培育大学精神
实施《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内涵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大学使命、陶院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等为主要内容的陶院文化体系。要胸怀宽广、兼容并包,抨击不良风气,使歪风邪气无立足之地,和谐精神深入人心,真正实现风更清、气更顺。全校各级干部真正转变作风,努力为群众谋利益,为学校谋发展,为自己谋清名。
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凝炼全校师生核心价值,使全体师生员工自觉地担承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发展。以教育基金会为平台,进一步加强办学资金筹措,认真做好对校友的联络和服务工作,凝聚广大校友的力量,为学校的事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2.扎实开展师德工程建设
扎实开展“师德工程”活动,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考评、奖励、监督等制度;探索将师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具有陶院特色的师德建设模式;完善激励机制,对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进行表彰,营造积极向上、崇尚先进的良好氛围。在教师、教辅人员的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积极创建文明单位
努力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继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小区、和谐寝室为着力点,继续在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五项示范”创建活动和“做文明大学生、创和谐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评选活动。配合第三期“结对帮扶工程”,扎实做好对口支援中小学的帮扶工作;继续做好新农村建设对口支援的后续工作。
4.关注民生工程
深入开展温暖工程,对离退休教职工生活给予适当补贴,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使离退休教职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保障教职工身心健康,完善教职工年度体检制度;办好幼儿园,加强与中小学的沟通联系,解除教职工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后顾之忧;筹建困难救助基金,慰问补助病困教职工;继续推进“爱心接力”助学捐款工作,多渠道为贫困学生筹措助学基金。
5.增强后勤保障能力
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积极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深入推进以后勤体制、机制、机构改革以及精细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积极采取措施,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降低运行成本,加强专项维修工程和新校区交通的管理,大力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继续加强对食堂的监管,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保持饭菜、开水供应价格的相对稳定,努力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
6.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组织、队伍、平台和能力建设,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维护稳定责任制,签订安全稳定责任状,做好涉及公共卫生、政治安全、校园稳定等方面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加大净化网络工作力度,加强门卫制度,增强安全意识,深入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同志们,2009年是我校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我校面临着申博立项建设、更名大学等重大工作任务。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推进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
院长工作报告原文下载:
院长工作报告.doc